多项调研数据显示,95%以上的中学生每天接触电子屏幕超过两小时,在网络资讯、短视频字幕、社交媒体推文等信息的阅读上花费大量时间。媒介形式的变化改变了青少年的阅读认知模型,从以文本逻辑为主导转向以图像感官刺激为中心,这样的变化不可逆转。在屏幕取代纸张、推送替代查找、碎片压倒体系的时代掘金配资,构建适应新时代的阅读素养结构显得尤为重要。
拓展阅读外延,构建阅读模型
过去,我们常把“阅读”等同于“读书”,即阅读纸质文本。在数字时代,我们必须拓展“阅读”的外延,构建融合媒介素养、文本解码与文化理解的“三维模型”。这三维模型的落地,需要传统与数字相融合的新型阅读策略。
多屏协同阅读,重建注意力与节奏感。电子设备是辅助工具而非主导媒介,同学们可以在阅读纸质书的同时,通过平板搜索人物背景、作者生平、相关语料;在观影过程中查阅原著片段,形成“阅读—查阅—反馈”的闭环认知。这种协同策略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节奏控制力,避免被单一媒介牵着走。
跨媒介阅读记录,激活写作与表达。同学们可以使用数字工具进行跨媒介阅读记录,建立“文学笔记库”掘金配资,将阅读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关系、主题关键词、时代背景等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下来,再辅以配图、语音评论、链接进行拓展。这样不仅能训练逻辑与整合能力,还能激发表达欲,为写作打基础。
数字笔记+实体书籍同步,融合旧媒介与新技术。阅读纸质书用笔划重点、写边注的同时,同学们可以用平板记下灵感、搜索难词,同步上传到个人“知识云盘”。这种方法将传统的“读书笔记”升级成了“多模态学习系统”,让书中的文字转化成了个体知识的一部分。
提升媒介素养,培养理性思考力
阅读关乎认同感的建构,青少年通过阅读认识自我,寻找身份归属,通过与文本对话,达成与他人和世界的对话。此外,阅读能让青少年获得清晰的语言结构、丰富的比喻系统和深刻的问题意识。
就阅读而言,数字技术永远不会是敌人,除非我们误把“使用”当作“理解”,误把“点击”当作“沉思”。“纸”与“屏”并非二元对立关系,它们为青少年提供了多元、个性化的看世界的方式。为更好地借助多元媒介读懂世界、读懂自我,不迷失于喧嚣的算法洪流,青少年要有意地提升个人的媒介素养,从“媒介认知训练”入手,学习分析新媒体平台的推荐算法机制、辨析热点文章的情绪导向,培养自己辨别和主动选择内容的能力。
阅读时,青少年也可以做好时间规划,在不同时段分别进行“快阅读”与“慢阅读”,比如早读时间聚焦纸质经典,碎片时间完成短文本摘录,这种时间管理意识也是阅读力的体现。
阅读不是为了考试,而是为了成为更清醒的个体,拥有更有力量的灵魂。屏幕与纸页,对青少年来说不是单选题,数字阅读带来速度,传统阅读沉淀深度,双眼并用、双轨并行,才能在信息激流中锻造思考力量、筑牢文化根基。
来源:《光明少年》2025年7月刊
( 文 / 郭英剑 中国人民大学全民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掘金配资,外国语学院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